耐久度作为城池和设施的核心防御属性,其管理需从建筑升级、武将配置、战术防御及资源规划四个维度统筹。建筑层面优先提升城墙与城主府等级,这是基础且直接的耐久度提升途径,每级城墙升级均能显著增加耐久上限,而城主府等级则关联更多防御建筑的解锁权限。部分特殊建筑如封禅台也能通过科技强化间接提升耐久属性,但需注意资源分配的优先级。部分武将担任参军时可提供特定设施耐久加成,例如华雄提升大型要塞60点耐久上限,姜维对主城或分城增加150点耐久上限,这类武将需根据战场需求灵活调配。

战术防御方面需把握耐久恢复机制,系统每小时自动恢复2%耐久度,完全恢复需48小时,这一固定节奏要求玩家在遭受攻击后合理规划防守间隙。夜间或离线时开启坚守状态可有效降低被突袭风险,同时利用要塞群分散敌方火力减轻主城压力。同盟协作中可采取接力驻防策略,通过盟友支援延缓敌方进攻节奏,为耐久恢复争取时间。耐久度管理本质上是对时间与空间的把控,需避免在耐久低位时盲目反攻。
资源投入是耐久体系的底层支撑,石料和铁矿作为城墙升级的主要消耗资源,需通过屯田、演武等途径稳定获取。前期可适当放弃外围低级资源地,集中保障主城资源区安全,确保关键建筑的持续升级。分城建设后应优先强化其仓储能力,避免因资源超限导致税收损失影响防御工事进度。资源交易功能解锁后,可通过市井将过剩粮草转换为石料,针对性填补耐久升级的资源缺口。

武将战法搭配对耐久攻防具有隐性影响,优先为驻防武将配置减伤类战法如磐阵善守,能有效降低敌方对耐久度的消耗效率。攻城值高的拆迁队需配置冲车等专属战法,避免与常规输出战法混用导致效率折损。地形与天气系统会间接影响耐久消耗速度,雨天行军延迟可能导致拆迁队错失守军复活空档,这类细节需纳入整体防御考量。

耐久度管理的本质是资源转化效率的博弈,玩家需在发展阶段就建立防御前置意识。建筑升级与武将培养需同步推进,避免出现高等级城墙但无合适参军武将的断层情况。实战中需实时观察耐久变化曲线,耐久度降至30%即应启动应急方案,而非等待濒危时补救。掌握这些要点后,耐久度将不再是被动防御数值,而是可主动调配的战略资源。